摘要:“命运共同体:人工智能时代科技人文融合发展”论坛在沪举行。
应对未来挑战,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9月20日,“命运共同体:人工智能时代科技人文融合发展”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来自全国高校多名专家学者进行主旨发言,交流科技人文交叉融合的新理论、新问题、新方法。
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彭青龙教授看来,如何使科学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如何在国际局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发挥人文学科的规范性和引导性作用,从而规避风险,促进科技向善、向好的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因此,召开这一主题会议旨在推动科技人文融合发展、协调发展和健康发展,是回应时代之需的重要举措。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陈众议教授梳理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现状,指出尽管技术进步显著,但语言文学领域仍面临数据分散、数据库建设不足等问题。语言和文学的结合保证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也为人类社会的共情和创新提供了基础。同时,科技发展也需人文精神加以制衡,避免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他还强调中文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的意义,以及对大数据建设和文学创作、批评相结合的重视。
用AI写小说,已经有不少人尝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聂珍钊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的使用持包容的态度,他认为,人文学科应借鉴历史上人文与科学结合的传统,利用AI技术辅助文学创作,提升创作灵感和效率,改变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接受方式。掌握AI技术,让人工智能为人所用,是人文学科应对AI挑战的关键。
此外,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宁琦认为,“科技为人文赋能,人文为科技赋值”的观念得到广泛认同,人文学科正积极接纳人工智能,数字人文成为该领域的前沿。人文学科在研究方法上变得更高效,研究方式从个人探索转向跨学科合作,研究内容也出现了涉及伦理、规则重构等新的议题。但也应警惕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导致的认知与创新能力退化。
头图为论坛现场牛股配资网。校方供图